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在小区里主动攻击人和宠物?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妖魔化”
分享至:
 (10)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2021-07-06 21:28
摘要:真相到底怎样。

“小区里的貉开始扑咬宠物、攻击居民了!”近日,一起来自松江区蔷薇九里社区居民的投诉将上海“土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送上风口浪尖。

在该社区的微信群里,不少业主表示忧虑、害怕,尤其是一些家中有老人和孩子的业主,反应比较强烈,认为应当采取强硬手段驱赶它们,甚至有个别业主表示以后遛狗会携带棍子。

然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访上海林业部门、高校专家和多个有目击记录的小区居民,他们的看法却截然相反:目前没有任何直接证据显示貉会主动攻击人。

貉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与我们在同一屋檐下“相敬如宾”的邻居?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谁主动发起攻击?

7月6日下午,记者跟随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研究团队的成员,前往事发地取证。

此前,投诉居民称,6月9日清晨,他牵着两只宠物狗,遛至小区三期603号楼东南侧附近,一只貉突然从停在路边的车底下窜出,对着两只狗叫,完全不惧怕牵着绳的居民。该居民还表示,双方纠缠了近10分钟,貉伺机向宠物狗扑了上来,咬伤了狗的后腿,有照片为证,伤口有数厘米长。

如果该居民所言基本属实,那么貉主动攻击的“罪名”无疑是坐实了。

但调取事发时的监控视频(机位:蔷薇九里603号楼东南角朝西通道)后,专家和记者均发现了一个明显的疑点:6月9日4时53分43秒左右,被当事人牵着的两只法斗犬突然转向并加速,向画面右侧的绿地方向跑去,由于当时道路右侧临时停放了多辆私家车,两只法斗犬跑到车后,具体发生了什么看不到。

约20秒后,当事人牵着两只法斗犬从车后回到画面中。又过了5秒,在两只狗上前向右侧停放车辆的地方吠了数下后,一只貉才从右往左出现在画面里。

此后近5分钟内,双方一直处于拉锯状态,时而法斗犬往前几步,逼退貉,时而貉往前几步,逼退法斗犬。

监控视频:

“由此初步判断,可能是宠物狗察觉到貉后,主动上前并持续吵嚷,这使母貉感到对幼貉有威胁,说貉被动防御似乎更确切一些。”上海市林业总站野保科郑运祥说,五到七月一般是母貉的哺乳期,这段时间母貉为保护幼崽,领地行为更强。而且相比人类,它们对其他兽类的气味更加敏感,有可能在认为领地被侵犯或幼崽有危险时,产生一些应激反应。

事发地是否有貉的巢穴?记者跟随专家和居委会干部在事发地周边排摸,就在距事发地不到10米的小区三期601号楼101室后院墙下的雨水沟处,发现了一个貉的巢穴。发现时,两只体型和小狗差不多的貉正在墙下阴影处避暑,好奇地四处张望。

“目测大概是两只一到二月龄的幼貉,母貉很可能在窝里休息,它一般不会像好奇的幼貉那样在白天出没。”长期在各个小区监测调查貉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倩倩表示,据此推测,6月9日事发时,很可能母貉刚产下幼崽,面对法斗犬的挑衅,有自卫行为很合理。

7月6日,事发地附近找到的貉巢穴:


因不了解而害怕

看来,貉是被“冤枉”了。

多位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表示,目前大多居民对貉还缺乏足够了解,一点点有关貉的负面消息都可能被扭曲、夸大,逐渐造成貉的“妖魔化”,进而引发社会对它的恐慌和非议,这不利于貉的保护。

对此,蔷薇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顾亚香深有感触:“以前几年也有不少目击事件,可貉和人之间始终相安无事,没想到这次一个个案,又让许多居民开始怕了。”

顾亚香透露,小区去年有一次疑似貉划伤居民的事件,但只有一张居民自拍的伤痕照片,是否是貉所致,缺乏直接证据。事后,该居民也不太确定地表示,伤痕可能是躲避貉时被树枝划伤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这起事件和今年这起投诉有一个共同点,当事人都是在遛狗时遭遇貉。

“专家通过监测指出貉的主要活动区域后,我们会立即做告示牌,提醒遛狗的居民务必拉好狗绳,防止它们去侵扰貉的领地。”顾亚香说。

记者也注意到事发后,一些针对貉的流言开始传播,比如“某小区数百只流浪猫都被貉吃了”“貉会伤害小孩子”等,其实都是缺乏实证、经不起推敲的信息。

“我们在上海对貉开展监测调查以来,100多个小区多年来未曾发生过一起貉主动攻击人的事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表示,即使是蔷薇九里社区这样的“自卫”案例,也是仅此一例。

王放坦言,调查貉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先于居民了解到貉的危险性,为此,他曾多次尝试诱发貉的应激反应,比如踏入对方领地或近距离吼叫、蹬腿等,但所有貉都会逃开,“我看过数以百计的貉,从来没有一只能让我靠近到5米内,更别提它们主动伤人了。

蔷薇九里社区的多位物业工作人员和保安也向记者表示,绝大多数貉很害羞,远远望着你,人一有上前的动作,扭头就跑。

“这次的事件提醒我们要加强对野生动物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很多误解恰恰是因为不了解所致。”王放表示,主管部门和高校、社会组织等各方面正在加强合作,以复旦研究团队来说,他们希望用一两年收集大量貉的基础数据,再汇总起来分析研究,最终为城市中野生貉的保护与管理方案提供有力支撑。

科研人员在小区符合条件的点位设置监控装置,蔷薇九里社区事发后,复旦大学王放团队于7月6日设置了两台


“饿走”貉三招好用

上海林业部门去年发布的相关信息显示,上海至少有147个小区发现了貉,据初步估算,全市各处分布的貉可能已经超过2000只。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近期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松江、闵行、青浦三区已成为上海貉最多的地方。

其中,位于上海西南的松江区是貉最常出没的区域。据调查,有78个小区、公园、城市绿地等地块有貉分布,松江的大部分小区,直至泗泾、佘山一带,都是貉的“大本营”。

越来越多小区将有人貉共存,即使人们相信貉是无害的,但貉的数量如果没有节制地增加,就可能打破人与貉之间的空间平衡,因此产生摩擦甚至难以预料的后果。这是当下许多小区不得不认真审视的问题。

7月6日,米兰诺贵都小区内拍摄到的貉巢穴:

去年夏天,因为媒体报道有几十只貉在小区里出没,松江区米兰诺贵都小区一时成为关注的焦点。该小区曾申办捕猎证,打算将小区内的部分貉诱捕后野放,“稀释”数量。

“本来申请了40只,但实际只诱捕了10只。”向阳桥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王华表示,“名额”没用足,是因为通过加强管理,一部分貉被“饿走”了。

在王华看来,控制投喂方式、管好垃圾投放点、截断水源是有效控制貉数量的三个“法宝”,尤其是控制投喂,俗称“饿走”,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们调研发现,人为的无节制投喂,是导致小区内貉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赵倩倩表示,一般貉一年一胎可产五六只崽,在居民的持续投喂下,这些幼貉不愁吃喝,存活率相当高,假设一个现存20多只成年貉的小区,经过一年的繁殖,有可能将种群数量增加到100只以上。

此外,人为的“溺爱”可能导致幼貉行为的异变,比如不惧怕人类、脾气暴躁等。

蔷薇九里社区内还有一些未实施精细管理的投喂点

如果没有投喂,严酷的“自然之手”会自动调节貉的数量。

据王放团队调查,2016年,上海貉的种群数量曾到达过一个高峰,但2017年、2018年数量锐减,背后主要原因可能是一种专门感染貉的皮肤病。同时,长期寒冷的冬天也能削减貉的种群数量。此外,貉在城市中还会遭遇车祸,又或误食中毒的老鼠、含有杀虫剂的昆虫。

但禁止投喂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受阻,比如引起爱猫人士的反对。

王华表示,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和爱猫人士协商,允许他们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投喂。

“上午九点后才能投放猫粮,晚上不鼓励投放,投放后,即使猫没吃完,也要将现场清理干净再走。”王华说,控制投喂时间,是为了错开貉的作息时间。他们发现,一些老人喜欢在晨练时投放猫粮,结果猫没吃,都让貉吃了,还导致貉延长了活动时间,有居民发现原本凌晨四五点就回家睡觉的它们大白天居然还在小区里晃悠。

原本36号楼附近的集中投喂点(图中石头上)已经被禁

半开放的垃圾投放点严格落实定时投放制度,非指定投放时段,垃圾桶一律撤走

考虑到貉不擅长“登高”,米兰诺贵都小区还尝试设置猫爬架,把猫粮放在架子上,貉够不到,只好靠自己本领去觅食。

为截断貉的水源,小区还经过反复沟通,抽干了两个景观水体、停掉了两个喷水池。部分貉饥渴难耐,只能“搬家”。

专家建议,还可以通过封堵空的巢穴、在自家范围内安装超声波驱狗装置等方式来驱赶、控制貉的数量,但具体还要看小区是否有实施的条件和必要。一般用好上述三个“法宝”,貉的数量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我们原来也很迷茫,吃不准加强管理后有没有效果,结果只用了两个月左右,貉的数量就明显减少。”王华说。

题图来源:郑运祥 摄
文中图片、视频来源:陈玺撼、郑运祥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